'); })();

五常大米网

发布时间:2020-11-05 16:09:06

 五常大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初渤海国时期(6世纪中叶),境内的朱其川即有农民种植水稻。
清代,努尔哈赤龙兴于白山黑水,皇室贵族对故乡物产特别钟爱。五常大米在清代更是极受皇室喜爱,连带五常这个人烟稀疏的地方也发达起来。有记载,清乾隆十年(1745年),清政府指派1000户亲族旗人到五常拉林地区屯垦戍边,后代至今已有12万人,仍然是一口北京话,保留了北京满族人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。
道光十五年(1835年),吉林将军富俊就已经征集部分朝鲜族人在五常一带引河水种稻,所收获稻子用石碾碾制成大米,封成贡米,专送京城,供皇室享用。
咸丰四年(1854年),清政府在当地设立了“举仁、由义、崇礼、尚智、诚信”五个甲社,以“三纲五常”中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五常为名,称此地为五常,后又派旗官协领五常,设衙建堡,1909年设五常府,故五常大米素有“千年水稻,百年贡米”的美誉。

根据现代科学鉴定,五常能出好米是有原因的。
五常市地貌呈“六山一水半草二分田”格局,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东南部环抱的高山阻挡了东南风,西部松嫩平原来的暖流却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C形盆地,回旋滞留,使得盆地内光照充足,温暖如春,年日照2629小时,日照充沛,年平均气温3.5℃,平均无霜期在115~139天,昼夜温差13℃,最大温差达20℃,有利于水稻的生长;溪浪河、拉林河、牤牛河贯穿全境,水系纵横,水量充盈;土壤类型主要为砂壤土和草甸土,土壤酸碱度、有机质平均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适中。五常市优质的自然资源,赋予了五常大米独特的品质。这种气候条件使当地收获的大米颗粒饱满、质地坚硬、饭粒油亮、香味浓郁,水稻中干物质积累多,营养成分高,可速溶解的双链糖含量高,所以吃起来香甜。另外由于支链淀粉含量高,米饭油性大,如果将一碗米饭倒进另一碗里,空碗内挂满油珠,连一颗饭粒都挂不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