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9-12-10 16:44:49
五湖四海的螃蟹,到阳澄湖洗个澡,就摇身变成了阳澄湖大闸蟹;总产量只有800吨的西湖龙井,全国每年至少要卖掉3000吨;“米中娇子”的五常大米,年产量最多为105万吨,但全国市场上标售的“五常大米”至少有1000万吨,假冒率达到九成。
五常大米,西湖龙井,阳澄湖大闸蟹,一个个响当当的地域品牌,被肆无忌惮地公然冒充、掺假、糟蹋。其背后,是市场监管之乱,是品牌保护之殇,也是“三农”问题之痛。
天下大米乱五常
在黑龙江五常市,白天和晚上的交通一样繁忙。白天,是源源不断的出境车辆;晚上,是绵延不绝的入境车辆。出境车,装满了五常大米;入境车,满载着各地稻谷。白天黑夜间的车辆流向,折射的是五常大米的商业病态。
五常大米因其质优味香而名冠天下,被誉为“米中骄子”,其代表品种“稻花香”,香气馥郁,更是“米中王冠”。和绝大多数名牌产品一样,五常大米自出名以来,就一直深受“李鬼”困扰。业界认可的一组数据是:五常大米年产量最多为105万吨,但全国市场上标售的“五常大米”至少有1000万吨。这意味着,市场上90%的五常大米是假冒的。
五常大米造假,过去多是添香精、加蜡,而现在更普遍的是“勾兑”:即将外地稻谷或五常当地产的非稻花香品种,按不同比例掺到五常大米或稻花香大米中,形成所谓的“调和米”。“调和米”的价格,从每公斤1.5元到4元不等,具体价格根据掺假比例高低而定。
假冒产品为何泛滥
为什么单个企业的品牌能保护好,而如五常大米之类的地域类品牌,侵权假冒现象却如此严重?责、权、利严重错位,责任主体不明,是导致五常大米假冒泛滥的重要原因。
“五常大米”更多像是个品牌,但它并不归哪个企业所有。数据显示,五常市全部24个乡镇生产的40多个大米品种,都叫五常大米。五常市提供的数据显示,全市水稻常年种植面积为210万亩(1万亩约等于666.7公顷),全市稻谷的总加工能力为320万吨,加工企业的综合开工率只有36%。其中,年稻谷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6家,1万吨至5万吨的有50多家,0.3万吨至1万吨的有100多家,作坊式的加工厂则更多。
魔鬼就隐藏在这些数据之中:如果只加工五常稻谷,全市约64%的企业就没有活干,属于严重产能过剩。但实际情况是,多数企业生意红红火火,水稻收获季节,甚至需要加班加点。也就是说,五常市的稻谷加工企业,至少六成以上的能力是在加工“非五常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