'); })();

大连人一年至少吃掉1.3亿公斤大米

发布时间:2019-11-30 15:25:00

温州五常大米

大连人一天吃掉多少米?

“十一”临近,邻居李阿姨和老伴拉着小车,老早就去菜市街买大米。李阿姨怕过节涨价,虽然家里还堆放着一整袋10公斤装的“盘锦禾田蟹”大米,但她和老伴认为家里多存些米,能让心里更踏实。

日本福岛核泄漏那年,李阿姨一下子买了20袋大米。“起初犯愁这些米啥时能吃完呢,后来东送一袋西送一袋,加上日常吃饭,不到一年就光了。不怕说出去笑话,一家人都是‘饭桶’。”她说完自己哈哈大笑。

俗话说“三两米、一锅饭”。在东北的大连,日常生活主食中吃大米与吃面相比较,还是吃米的比例高。早上一碗粥,晚上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,是大多大连人居家过日子的朴素内容。

以李阿姨家为例。她和老伴与儿子一家一起生活,儿子是出租车司机,儿媳在家附近的超市做收银员,一个7岁的孙子上一年级,标准的五口之家。

李阿姨和老伴帮着接送孙子上学放学,也是家里的“大厨师长”。李阿姨过日子仔细,一年中买粮买菜做饭,都有一个小本统计。她说,她家大米的消耗量,每个月一个15公斤的整袋大米是不够的。“去年自己吃的,加上送人的,账上记着买了9次,大小袋算在一起15袋。一年下来,买米买粮钱肯定一千多。”她这样说。

李阿姨家对面的“添福来菜馆”,生意兴隆。说到买米,饭馆的老板说,加上外卖,一天下来,蒸二十屉大米饭不够,每天的大米用量得有十多斤。现在库房里还存放着12袋米,可老板说:“得给批发的打电话了,让他们送些货来。”

懂得生活的人都知道,北方的大米与南方的大米相比,口感更“黏乎儿”。好的大米“抓几把,满盆香”,李阿姨管这叫“出饭率高”。所以在大连,百姓生活中更认可东北大米,在与南方大米乃至进口大米的对比中,东北大米占据绝对江山。

如果以李阿姨的家庭为样本,近700万大连人口的大米年消耗量,就是个惊人数字。在刘家桥市场卖米卖粮20多年的王师傅说:“普通的东北大米,正常过日子,一两米能蒸出三碗饭。哪个人一天不得吃上个两三碗饭呢。”这样粗略估算,保守数字一天就有35万公斤,一年到头,大连的大米消耗超过1.3亿公斤!

鸭绿江米业负责大连区域市场销售的谢经理这样说:“可以这样直观想象,但账不能这样算。”他表示,大连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旅游城市,米的消耗量不能简单以700万大连人口为基数,另外,现在日常饮食有了更多的选择,不少人选择在饭店吃饭或选择外卖,米饭的消耗存在着不稳定性,东北大米在大连的市场份额是一个变量,不是常量。

“但不管怎么说,这个市场都是巨大的。东北大米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,大连大米市场的潜力,不在于量的扩大,而在于质的提升。”谢经理这样表示。

大连人最爱吃什么米?

黑吉辽三省肥沃的黑土地吸收了足够的氮、磷、钾等多种矿物元素,种植于此的东北大米,胶质率高,米色清亮,未入锅蒸煮之前,抓一把闻闻,清香入心。

独特的地域,使得东北大米的生长周期普遍较长,一般在五个月左右,一年一熟,这也保证了东北大米独有的高品质。

大连市场上常见的东北大米品种,按产地区域分,主要有盘锦大米、五常大米、岔路口大米、舒兰大米、响水大米、嫩江大米、鸭绿江大米等。大连百姓日常生活中,接触最多的东北大米,标示“盘锦大米”“五常大米”的居多。

大连的麦德龙超市的大米专柜,盘锦和五常大米的细分品种不下30种,价位区间从30多元到近300元一袋不等。其中标注“经典”“御供”“专供”等字眼字号被消费者称为“奢侈米”的大米,其价格让普通百姓感觉 “不可亲近”。

在大连从事粮油贸易十多年的李莹,有一家自己的粮油批发公司,还有3个直营店铺,公司以黑龙江牡丹江的特产农产品为主导产品。李莹说,“以我这些年的市场经验来看,大连人对东北大米中的五常大米比较推崇,日用量上盘锦大米占据六成左右的份额。大连本地的大米品种,有一些小众的品牌这些年来也逐渐走俏,但是不管从量上还是从市场熟识度上,都无法与盘锦大米、五常大米相并提。”

但是,盘锦大米、五常大米有什么区别?自己吃的到底是什么米?

用李阿姨的话说,那就是“啥也搞不清,只要是东北大米就行,吃好了这家的米,下回还去他家买就行了。”换句话说,平常过日子,大连人都是“糊涂着吃饭”。

五常人张伟强在大连生活工作已经有十七八个年头,他说自己现在都搞不清楚真正的“五常大米”是什么味。标价不一的五常大米和盘锦大米,一锅饭煮出来,如果都是当年的新东北大米,其实口感相差并不多。倒是让人记忆深刻的是,小时候在家爸妈煮饭的味道,那时候的米香,现在的米很难匹及。虽然他平日生活中“只买五常的”,但更多是一种回忆和念旧。

也有只推崇盘锦大米的。张大哥这些年辗转在辽宁待了几个城市,可不管在哪个城市,都只认准“盘锦大米”。他说,这几年,大米的口感“赶不上过去了”。

同是认可盘锦大米,今年60多岁的刘阿姨过日子仔细,经常去买散称的盘锦大米,尤其是那种“拉着小车来卖米”的,三块两毛还要讨价还价。她说:“当年新下来的盘锦大米最好吃。”可小车里到底是不是“盘锦大米”?刘阿姨回答:“不知道!”

“添福来菜馆”虽然生意兴隆,老板每天考虑的还是饭店成本问题,所以批量购买大米,虽然米袋子上写着“盘锦大米”几个大字,但从价格上他也知道,“不过是心里看着舒服罢了。怎么可能是正宗的盘锦大米?我让大师傅蒸饭的时候,每个蒸屉里得放个葱白,这样蒸出来米饭好吃些,不至于让客人挑毛病。”老板用厨师做饭的手法来弥补米质的不足。

东北大米的短板在哪里?

“糊涂吃米”的背后,显示出的是米业市场的内耗。

纷杂的品牌充斥市场。以盘锦大米为例。不断出新的这个品牌那个品牌,让人眼花缭乱。“一个品种的米,刚觉得不错,很快就换包装,不认识了,也找不到了。”“现在的东西是越来越不如以前了”。

9月30日,在家乐福超市米粮专区,一对年轻小夫妻挑选大米的标准是:5公斤(不沉,好拿)、包装别太花哨(不交智商税,不为包装买单)、别太贵(用不着买那么贵的)、东北大米(东北的米都好吃)。至于品牌,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。

东北大米的内耗,让人忧虑。

鸭绿江米业的谢经理对此深有感触。他说,他们在大连市面上推广的一个品牌,刚收获一点口碑,就有米商过来“抢地盘”。正常的行业竞争是不可避免的,但是米商的竞争“太狠了”,往往两败俱伤。说到底,在市场营销、品牌塑造等方面,东北大米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。

谢经理举了个例子,一家米商的品牌搞促销,打出“节假日优惠”的牌子,另一家就会毫不犹豫地降到比你还低。“你赠送一份礼品,他就搞赠送两份礼品。也不想点儿其他营销的招数,就比着你的营销手法来。”内耗式的竞争,显示的是东北大米市场层级划分的问题。找准定位,精确营销,保持品质,服务跟进,这几个方面是东北大米普遍的短板。

如果把米业发展的镜子向外翻转,比较南方大米和进口大米的发展模式,更能看到东北大米虽质优但不强的巨大差距。

南方大米的一些著名品牌,充分利用“互联网+”开辟新渠道,用“智慧销售”让消费者看到大米生产、包装、销售等全过程。同时,一些进口大米品牌也趁着有利条件抢占市场。例如日本大米在今年的中日商品博览会上,就有着大力度的展示。

谢经理表示,这些年来,大浪淘沙,一些米商和代理商已经消失不见,但也有很多人冲了进来,“归根结底,东北大米就是好,别说大连人、东北人,全国人民都认。东北大米,不只是东北的特产,更是东北的骄傲。我们做米业的,就希望东北大米品质越来越好、市场越来越好、口碑越来越好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