'); })();

读盘锦|金稻白米的时光演绎

发布时间:2019-08-07 12:56:12

 

盘锦是个“养人”的地方,大家都这么认为。这么认为的重要缘由,就是因为水陆边缘的地理位置使盘锦物产既有特色,又相对丰富。我们对物产的理解是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。不过,在我们的印象里,通常会以一个地区土生土长的东西来定义,而它也必然是在这个地区存在了足够长的时间。

 

 

时下看来,首当其冲的盘锦物产或许就是稻米了。一来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;二来它也属实在这片湿地上经历了许久的时光,至少有一个世纪那么久了。一个世纪对其它内陆地区而言自然不算啥,但对盘锦这片退海之地来说则已经是很久远的了。

 

 

盘锦这片湿地对水稻的试种开始于清代末年,有零星的,也有大面积的,但都因水土盐碱含量太重,而那个时候人们的技术又属实有限,未能取得成功。直到民国年间,张学良等人在田庄台成立了营田公司,利用7万亩土地,开始了大规模的水稻种植。和之前相比,这个时候的技术和人力都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,秋天的收获也就可以期待了。当时的产量和今天相比虽然还无法相提并论,但是单产土地的收益却也远远超出了旱作。可惜的是,这种耕种模式的改良只进行了三个年头,“九一八”事变就爆发了。

 

 

不过,在盘锦这片土地上,稻作事业并未因此而止步,反倒是在接下来的14年间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。

最先在这片土地上开始种植的是朝鲜族农民。大家都知道,那是一个“逐稻而居”的民族,他们喜欢稻作,也擅长稻作。于是,使得原营田公司的那片稻田保持了蓊郁,稻作的面积也持续扩大,以致于很快就被冠以“营口安全农村”之名,成了东三省知名的稻作基地。而后,日本本土农民也于1942年入殖,大面积旱田也由此被改造成水田。到伪满洲国垮台的时候,盘锦这片土地的二分之一的面积都已经成为稻田了。

 

 

当年,这片土地被称为“盘山农场”。《巨流河》的作者、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说:“当时,在东北,在中国,在远东,这都是规模最大的农场了”。1946年,辽宁省政府接收盘山农场后,齐世英曾被指派来做主管,他也果真来了,并认为:那“果然是一个伟大的事业”,回头便张罗着筹建“盘山合作农场”,但由于种种原因,后来没有实现这个想法。

 

 

至今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,今天大洼区荣兴乡的所在地,也就是当年营田公司的主要稻作区,也是后来“营口安全农村”的核心区,并且还是再后来的“盘山农场”的水稻重要产区。时下,它也是盘锦唯一一个朝鲜族乡。“荣兴农垦纪念馆”就建在这里,对盘锦百年稻作史作了系统的回顾与展示。“荣兴朝鲜族民俗博物馆”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当中。或许,等你来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参观了......

 

 

▎作者:杨春风

职业作家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。创作出版了《红海滩》《闯关东纪事》《田庄台事情——辽河水道文明纪实》《辽宁地理文化》《情系大地肖作福》《印象盘锦》《辽宁地域文化通览•盘锦卷》《盘锦文化丛书之一:湿地风》《盘锦事情——辽河口湿地的城市印象》等十余部著作,其中《闯关东纪事》《田庄台事情》连续获评第七届、第八届辽宁文学奖。